卷打戏是古装剧的出路吗?
日期:2025-10-29 15:34:15 / 人气:2

“内娱打戏完了”曾是“内娱完了”话题的重要分支,但2025年这一判断或已不再成立。电影方面,《捕风追影》票房十几亿,“养子团”多为内地95后、00后,动作港片不再仅靠“老人撑场”;剧集领域,在卷电影质感、服化道具、原声配音后,特效打戏成为新焦点。仙侠剧如《白月梵星》《凡人修仙传》,都市奇幻《异人之下2》,盗笔宇宙《藏海传》,《华山论剑之东邪西毒》《一笑随歌》等均以高光打戏引发讨论,尤其三部大男主剧《暗河传》《水龙吟》《天地剑心》短兵相接,以重特效呈现动漫游戏感打斗,打戏成宣发与讨论核心,舆论也从嫌弃“法术对波”转向认可酷炫。这场打戏热潮,是短视频剧宣、粉丝需求与古装长剧自我提升的合谋,只是“特效”光环下,成果尚待看清。
一、打戏“高光”:包装与战略价值的双重升级
《暗河传》(“少年歌行宇宙”新作,高武低玄世界观)、《水龙吟》(玄幻武侠)、《天地剑心》(《狐妖小红娘·王权篇》改编)三大剧集,主演龚俊、罗云熙、成毅均与武侠/打戏标签相关,剧方与粉丝将打戏作为呈现与造势重点,其包装方式多样:
宣传话术上,既有调用经典批评词库型(“不用替身、看得见正脸”“无慢动作”“有套招”)、内涵对家型(“不站桩输出”“特效为陪衬”)及唾面自干型(“这就是粉丝/黑子说的XXXX?”);也有局部拆分吹法(吊威亚稳、兵器动作标准、空中一字马等细节)、整体氛围吹法(“超燃”“充满神性”)、联系前史吹法(“舞蹈/戏曲功底加持”“首次拍打戏出彩”),还有跨次元对比(“建模脸+动漫打戏”“国产3A大作既视感”“游戏CG同款”)。
打戏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观剧体验,更因碎片化传播时代,其易独立于正片成为二创素材,具备战略价值。对剧集而言,新剧上线即面临全网审判,打戏差易成差评理由;对艺人而言,武训vlog、出彩打戏花絮能低成本塑造敬业形象,甚至形成经典瞬间(如小龙女之于刘亦菲)。
二、打戏变迁:从跟随电影到陷入循环的历程
内娱打戏曾长期跟随电影圈潮流:80年代武侠剧学邵氏武打,一板一眼地面过招;90年代受徐克、程小东新武侠影响,善用威亚与土法特技,镜头旋转增强张力;00年代港影衰落,内地大导挖掘武侠人文色彩,剧集圈张纪中拍金庸IP时“武变舞”,引入特效与升格却走火入魔;10年代后动作片式微,无院线爆款引领改道,古装打戏停滞——网剧兴起前的武侠剧是90年代风格plus版,热钱时代S+网剧成张纪中plus版,为追求“高级感”狂用慢镜头。
此外,替身争议与流量生态也加剧困境:4K画质下替身易被发现,亲身上阵成“敬业”标准,但流量明星需兼顾表情管理,难专注套招发力;慢镜头虽契合粉圈对“唯美定格”的需求,却牺牲了打戏的凌厉感。如今,动漫、游戏成为新参考,《异人之下》《少年歌行》《凡人修仙传》等漫改剧移植动画动作风格,飞行、对战更具章法,运镜强调速度感,为打戏注入新活力。
三、有效内卷:打戏需回归剧集整体逻辑
动漫感虽为打戏提供方向,但并非万能——《暗河传》被指“打戏过多”,《水龙吟》首播因抠图而非打戏引发争议。卷打戏的关键在于明确其定位:国剧已无真正功夫剧(演员为练家子、功夫可考),当前古装剧、都市奇幻等类型中,打戏需“适度且不平庸”,不能喧宾夺主。
“不平庸”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演员带动入戏,如《一笑随歌》李沁凭戏曲功底亲身上阵,演绎搏斗有信念感;二是设计有新意,需挖掘优秀动作指导,且导演懂行、动作组有话语权,避免“慢镜头滥用”“特效糊脸”。核心是打戏要服务于故事,让观众理解“为何打”“关心输赢”,而非单纯堆砌特效或记录明星美貌。
观众本质追求的是“热闹、惊险、共情”,打戏标准可灵活,但需牢记:多数人是“看剧”而非“看动作写真”。国产剧在场景、服化、特效等方面已实现多个“0”的提升,而如何让打戏等元素服务于故事这个“1”,仍是破局关键。
作者:天顺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卷打戏是古装剧的出路吗?10-29
- 看病10-29
- 我的导师2025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0-29
- 从全民挚爱到争议焦点:我们为何...10-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