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在游戏产业上的 “全面”,藏着太多发展密码

日期:2025-07-09 21:36:28 / 人气:2


“在这件事上,成都还是太全面了”—— 这句来自游戏玩家的感慨,道破了成都游戏产业的独特地位。当全国都在追逐游戏产业的流量风口时,成都不仅坐稳了 “中国单机游戏之都” 的宝座,更在产业生态、人才储备、文化融合等维度展现出无可替代的全面性。
从 “村里的高才生” 到产业矩阵:成都游戏的多点爆发
《黑神话:悟空》的爆火,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单机游戏的曙光,而在 “村里的下一个大学生” 名单里,成都企业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席位。GameLook 盘点的 30 款值得关注的国产单机游戏中,9 款来自成都,远超广州(3 款)、北京(2 款)。这些作品既延续了国风基因,又突破了题材边界:《代号:锦衣卫》以硬核武侠打斗见长,《猿公剑:白猿觉醒》融入巴蜀文化,《湮灭之潮》则用亚瑟王传说证明 “中国人能讲好西方神话”。
这种多元创作力并非偶然。早在 2003 年,成都就率先布局游戏产业,四川大学开设 “游戏软件系” 的时间,甚至早于被 AI 误认为 “中国高校首创” 的中国传媒大学。从早期 tap4fun 靠《银河帝国》《王者帝国》力压《愤怒的小鸟》登顶畅销榜,到如今《无限机兵》在 Steam 获得 “特别好评”,成都游戏企业完成了从 “技术外包” 到 “原创精品” 的逆袭。
更难得的是,成都没有陷入 “重网游轻单机” 的单一赛道。在智联招聘 2025 年春招数据中,成都网络游戏行业职位数占比全国第一,腾讯天美工作室等大厂在此扎根;而单机领域,它又以三分之一的头部产品占比,成为无可争议的 “单机游戏之都”。这种 “两条腿走路” 的产业结构,让成都在游戏行业的周期波动中始终保持韧性。
性价比与幸福感:反内卷城市的产业魔力
“离开之后才发现成都太好了”—— 这位从腾讯天美工作室跳槽的玩家心声,道出了成都吸引人才的核心密码。在一线城市游戏公司为 KPI 焦虑,反复追问 “能不能成为下一个《王者荣耀》” 时,成都用 “低生活成本 + 低内卷压力” 的组合拳,为创作者保留了从容的创作空间。
这里的房价和薪酬水平虽低于一线城市,但生活性价比却更高。连续 16 年入选 “最具幸福感城市” 的成都,将 “宜居性” 转化成了产业软实力:程序员可以在工作之余逛遍宽窄巷子汲取灵感,设计师能在茶馆里构思游戏场景,这种 “想好好生活就好好生活,想好好工作就好好工作” 的 WLB 状态,恰好契合了游戏从 “工业品” 向 “艺术品” 转型的需求。
当其他城市还在比拼政策补贴时,成都早已明白:游戏创作需要的不是 996 的高压,而是文化氛围的浸润。巴蜀文化的深厚底蕴、志怪文学的奇幻想象,通过《猿公剑:白猿觉醒》《明末:渊虚之羽》等作品融入游戏肌理,让成都的产品自带独特的文化辨识度。
全面背后的底层逻辑:不追风口,只做生态
成都游戏产业的 “全面”,本质是长期主义的胜利。当很多城市在追逐网游红利时,成都早在 2003 年就明确布局游戏产业,从高校专业设置到企业孵化,构建了全链条生态。上千家手机游戏公司的野蛮生长,为后来的单机爆发积累了人才和技术基础;而当单机游戏成为新风口时,成都又凭借前期沉淀,迅速占据赛道高地。
这种不追风口、专注生态的思路,让成都既能孕育出《王者荣耀》这样的国民级网游,也能孵化出《黑神话:悟空》同量级的单机精品。在游戏行业从 “流量驱动” 转向 “内容驱动” 的今天,成都的全面性不仅是产业优势,更是一种发展范式:城市对产业的赋能,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政策倾斜,而是文化、生活、人才的多维共振。
或许正如那位从成都离开又想回去的玩家所说:“这里的好,不是某一项指标的领先,而是方方面面都让人舒服。” 这种舒服,恰恰是游戏产业最需要的土壤 —— 毕竟,能做出好游戏的城市,首先得是能让人好好生活的城市。

作者:天顺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天顺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