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攀比风气:一场裹挟着焦虑的“面子”竞赛
日期:2025-10-19 14:32:00 / 人气:2
这次国庆返乡,我被农村浓重的攀比风气结结实实地“冲击”了一回。一群人围坐聊天,话题永远绕不开“比”——比谁家房子宽敞,比谁家车子高档,实在没的比了,就铆着劲比谁的儿子多。在这样的氛围里,每个人都像被无形的线牵引着,拼命炫耀自己拥有的,又在不经意间被他人的“优越”刺痛,一场围绕“面子”的竞赛,裹挟着所有人的焦虑。
节日团聚:从期盼到攀比的变味
我已有一年多没回老家,本想着趁国庆和亲戚们好好聚聚,聊聊家常。可刚坐下没多久,就察觉气氛不对劲——大家看似在闲聊,实则都在“各说各的,各比各的”。最让我意外的是,连年轻人过节回不回家,都成了老人们攀比的筹码。
农村的老人们大多孤单,子女常年在外工作,逢年过节的团聚本是最大的期盼。可这份期盼渐渐变了味:谁家儿子回来了,老人恨不得站在门口大声吆喝,说话声音都比平常洪亮几分;遇到儿子同样回来的,便会追着问“国庆放几天假?”“收入怎么样?”“生了几个娃?”“能在家住几天?”一连串的问题,句句都藏着“比高低”的心思。
我家和二姨家的儿子,国庆都带着老婆孩子去旅行了。这在城市里是再平常不过的度假方式,可在农村却成了“落于人后”的理由。饭桌上,只要聊到儿子没回来的话题,我妈和二姨就情绪低落,唉声叹气。而遇到儿子没回来的其他长辈,总会听到对方装出来的长长叹息:“现在的年轻人真不懂事,难得过节怎么能不回来看看你们呢?真是不像话。”为了避免这份尴尬,不少子女没回来的家庭,要么尽量躲着不走动,要么干脆闭门不出。
饭桌炫耀:低情商背后的“肆意”与渴望
几家人凑在一起吃饭的场景,更是把攀比风气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三舅的儿子儿媳国庆回来小住了一天,这可把他高兴坏了。聊天时,他完全不顾我妈和二姨的心情,翻来覆去地说“儿子儿媳带了多少礼物”“中秋发了多少红包”。
他明明知道二姨的儿子儿媳去旅游了,还特意凑过去问:“怎么不带老婆回来一趟呢?”二姨勉强笑着打圆场:“他们难得出去玩一次。”三舅却不依不饶:“那也不应该啊,怎么着也得回来看看你们。”一句话让二姨满脸黑线,一桌子人都陷入沉默。可三舅像没看见似的,又掏出手机翻出照片继续炫耀。
我从一开始的震惊,慢慢变成了莫名的“佩服”——他活得真肆意啊,完全不用顾及他人的心情,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可转念一想,这份“肆意”背后,不也是对“面子”的极度渴望吗?在攀比的漩涡里,能拥有可炫耀的“资本”,似乎就拥有了话语权。
收入与体面:普通者的尴尬与无奈
当房子、车子、子女团聚都比过一轮后,话题自然落到了工作和收入上。我如实说了自己现在的低收入,话音刚落,三舅就皱起了眉头。我妈见状赶紧接过话头:“她现在在写文章,上个月赚了2000块钱。”
我心里一惊——明明在家和她说的是1000多,怎么就变成2000了?正要解释,却对上我妈严厉的眼神,只好把话咽了回去。三舅听了,不自然地说“那也不错”。我赶紧摆摆手:“就是小打小闹,不稳定,有时候一个月才200块。”说完立刻转移话题,生怕再聊下去露馅。看着三舅舒展的眉头和我妈狠狠剐来的一眼,我心里又好气又好笑——我不是不想“给家里长脸”,实在是这三瓜两枣的收入拿不出手啊。
事后我才明白妈为什么这么激动。家里实在没什么能拿得出手炫耀的了:团聚比不过别人,子女工作对比亲戚家的“老师、编制、事业单位”相形见绌,我弟虽说有车有房有俩儿子还算“有面”,可我连辆车都没有,连那份看似“体面”的办公室工作都摇摇欲坠。好不容易有“写文章赚钱”这件事,妈自然要抓住当“救命稻草”。
离开老家时,我忍不住想:曾经淳朴的农村,什么时候变成了这样?没点“成就”连门都不好意思出,普通平庸的人只能在攀比的夹缝里尴尬生存。这场围绕“面子”的竞赛,到底还要裹挟多少人的焦虑呢?
作者:天顺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孤独之上的喧嚣:为什么我们喜欢...10-19
- 从塞北羊肉到江南甜汤,中国人的...10-19
- 农村攀比风气:一场裹挟着焦虑的...10-19
- AI编程:大厂竞逐的新风口与未来...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