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职业光环在消失,青椒们对自己的工作越来越不满意
日期:2025-09-13 17:38:14 / 人气:7
一、学术职业吸引力下降:全球趋势下的普遍困境
大学教师曾被视为具有较高社会声望、靠知识立身的职业,自带光环。但如今,这一职业正逐渐失去吸引力。广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开发中心教授黄福涛通过分析1992 - 2017年间三轮覆盖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回收超四万五千份有效问卷的国际大规模学术职业调查数据,发现过去25年里,大多数国家大学教师对职业的满意度缓慢下降,压力感稳步上升。
(一)满意度下降
教师对“自己所处学科”的满意度从4.61降至4.39,“所在大学或机构”的满意度从4.09降至3.69,“所在院系”的满意度在2007年回升后,2017年又降至3.80,整体制度认同感不断下滑。
(二)压力上升
对“我的工作带来很大压力”这一陈述的平均认同度在1992 - 2017年间上升了11%,且几乎覆盖全部国家,教师感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制度压迫,压力来源包括评价、行政、经费竞争和教学负担等。
(三)核心变化
教师对所在大学和院系的忠诚度下降,不再将其视为长期依托的学术共同体;教师在学校治理中的影响力削弱,尤其在院系层面学术政策制定上缺乏话语权,这是学术职业吸引力减弱的根本原因。
二、特定群体压力凸显
(一)青年教师
青年教师不确定性最强,压力更大且缺乏制度性支持。40岁以下教师满意度始终低于年长群体,压力评分持续走高。全球高校体系就业不稳定,非终身合同岗位增多,教师面临合同不确定、职业前景不明的状况。
(二)女性教师
女性教师压力感知始终高于男性,满意度普遍略低,在日本、德国、韩国等国尤为显著。
(三)理工科教师
理工科教师科研产出要求高,受排名、经费和成果转化等硬性指标直接制约,是压力最集中的群体,相比之下,人文学科教师满意度虽下降,但压力上升幅度相对温和。
三、中国青椒的复杂处境
(一)职业认同感下降
过去二十年中国高校资源投入增加,实验条件和科研经费改善,但教师职业认同感却下降。2012年中国超60%高校教师表示若重新选择仍会从事该职业,而2017年约65%中国大陆教师认同工作压力大,仅约35%教师认为大学管理人员和学术人员沟通良好,约40%认可院系行政人员对教学和科研的支持。
(二)压力与制度问题
压力增加与高校扩招有关,博士生扩招后学术岗位未相应增加,科研成果和经费竞争激烈,教师教学负担加重且缺乏制度性支持。同时,满意度下降还与制度公平性和职业可持续性有关,中国教师在系层面影响力最低,缺乏制度治理话语权。
(三)晋升不确定性
青年教师普遍感受到晋升机制存在巨大不确定性,评价标准模糊且易变,如签约时要求与入职后任务不一致,晋升标准随时间提高,导致青年教师对未来职业发展无法预测,造成满意度下降。
四、长聘制对比:中国与国外的差异
(一)国外经验
日本高校招聘强调合同透明度,工作内容、任期、续聘等细节提前写入广告;德国“青年教授”制度给予青年学者六年合同,第三年进行中期评估,更注重培养和支持,提供书面反馈和科研启动经费,期满通过考核可转为终身教职,且有联邦政府稳定资金支持。
(二)中国问题
中国高校中期考核残酷,“一票否决”氛围浓,缺乏引导和培养空间。人们认为高校教职竞争激烈所以可采用淘汰式管理,但黄福涛认为招聘时竞争激烈合理,但学者入职后晋升和发展机制应透明、可预测且给予支持。
作者:天顺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2025 年的新型长发文艺男,狗都不...09-13
- 苹果今年为标准版 iPhone 配备高...09-13
- 半夜异响,扫地机器人把中产玩坏...09-13
- 半夜异响,扫地机器人把中产玩坏...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