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札记:一个 AI 创业者的中场沉思

日期:2025-07-29 10:40:38 / 人气:8


湖面的晨雾还没散尽时,我总爱坐在露台上看山。茶树沿着坡地铺成黄绿相间的条纹,被风拂过就轻轻起伏,像谁在翻动一本摊开的旧书。这是我给自己按下暂停键的第三周,离开代码、会议和融资 PPT 后,终于有机会认真想想:我们做 AI 的,到底在追逐什么?
创业这几年,像坐过山车穿过迷雾。最初被技术狂欢裹挟着往前冲,总觉得下一个产品就能改变世界。我们做过语音交互的硬件,试过用大模型生成营销文案,甚至跟风搞过元宇宙里的虚拟人 —— 那些发布会 PPT 上闪烁的 “颠覆”“革命”,落地时大多成了办公室角落落灰的样机。朋友说创业最怕不知道要做什么,可我现在更怕:知道要做什么,却发现那只是资本催熟的泡沫。
这种倦怠来得猝不及防。就像连续熬了三个大夜改模型,凌晨五点看着准确率曲线终于上扬时的狂喜,天亮后只剩下太阳穴突突的疼。那些被包装成 “突破” 的技术,很多不过是把旧算法换了层皮肤;那些号称 “解决痛点” 的产品,痛点其实是被营销话术创造出来的。AI 圈的热闹太像湖边的萤火虫,看着漫天闪烁,伸手去抓却只握住一把空气。
来湖畔的第一晚,我在院子里看到了流星。不是城市夜空里转瞬即逝的微光,而是拖着淡蓝色尾迹划过银河的那种。为了等这瞬间,我在凉夜里站了足足四十分钟 —— 这在创业节奏里简直是奢侈。可当流星真的出现时,突然明白我们做产品时最缺的是什么:等待的耐心,和对 “偶然惊喜” 的敬畏。
城市里的光太霸道了。路灯长明如白昼,商铺招牌亮得能穿透云层,连手机推送都像永不熄灭的远光灯,晃得人睁不开眼。AI 行业的营销也这样,一个个 “千亿市场”“颠覆革命” 的口号砸过来,逼着你往前跑,不敢停。我们团队曾为了赶发布会,把还没打磨好的模型仓促上线,用户骂声一片时,老板却说 “先占坑再说”。现在想想,那和海岛民宿外越开越亮的招牌有什么区别?只顾着抢夺注意力,忘了光的本质是照亮,不是灼伤。
昨晚和民宿老板聊天,他说种茶要等三年才能采,急不得。春茶要等清明前的雨,夏茶要避过正午的晒,炒茶时火候差一点,味道就谬以千里。这让我想起那些被资本催着 “三个月出原型,半年量产” 的 AI 项目。我们总说技术迭代快,却忘了真正有价值的创新,像茶树扎根土壤,得慢慢往下钻。
有个词在脑子里盘旋了很久:主体性。城市的光剥夺了人看星星的权利,弹窗广告剥夺了人专注的自由,而太多 AI 产品,其实也在剥夺用户的主体性。它们用算法猜你喜欢,用推送填满你的时间,让你在 “个性化” 的幻觉里,渐渐失去自己做选择的能力。就像被圈养的鸡,以为有吃有喝很幸福,却忘了田野里的风是什么味道。
我想做一款像流星的产品。它不必时刻存在,却在出现时能让人记住;它不强行闯入生活,却在你需要时恰好照亮一段路。用户不会因为 “不用就焦虑” 而用它,而是因为 “用了很舒服” 而想起它。就像此刻湖面的涟漪,风过即起,风停即平,不刻意,却自然。
晨雾散了,太阳把湖面照得金灿灿的。远处的山清晰起来,茶树的纹路在光里更分明。突然觉得,AI 创业者或许该学学种茶人 —— 少想些颠覆,多琢磨些扎根;少追些风口,多守些初心。毕竟,能让人记住的不是最亮的光,而是那些温柔照亮过生活的瞬间。
湖水依旧平静,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但我知道,有些东西在心里悄悄变了。下一次回到办公室,或许还是会面对 KPI 和 deadline,但至少,我想试着做一款 “会等风来” 的产品。

作者:天顺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天顺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