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英国人研究牛马的博士论文,我恨不能马上回去种地

日期:2025-11-23 15:40:09 / 人气:13



秋意渐浓,看着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的景象,我不禁想到下个月,最晚到冬至,又得回湖南山上挖土翻地。葡萄园在山坡上,无法引进机械耕作,只能靠人力手持锄头,而人力有限,往后年轻一代既没挖土技术,又因从小吃外卖身体孱弱,连力气都没有,这让我萌生了买牛或马犁地,将产业从原始社会向中世纪畜力社会升级的想法。我正琢磨着牛和马哪个更好时,读到了英国伯明翰大学约翰·朗东(老约翰)的博士论文《牛马与技术创新》,这篇论文让我对牛马在农业生产中的角色有了全新认识。

英国牛马耕作历史变迁

在英国古代,起初地里干活的只有牛,马是富贵人家用于骑乘与拉车的高档家畜,养尊处优,只有少数人能驱使。但英国被罗马人攻陷以及诺曼底人登陆后,生产关系改变,马也被送去地里劳作,与牛同槽而食,牛马阶级正式形成。

牛马工作能力对比

工作技能与效率

老约翰研究发现,从11世纪到文艺复兴这几百年间,英国农村使用畜力耕作时,马占比持续上升并远超牛。牛在自己擅长的艰难泥质土壤工作中表现卓越,它势大力沉,能深耕苦地,但马是职场“多面手”,能胜任多数坡地、石子地、干燥易耕地的工作,且速度比牛快许多,老约翰主张马在一般地面上的耕地速度比牛快50%。在除土块的工作中,马能飞快掠过完成,牛则慢悠悠不适合。此外,马的工作耐力强,平均每天比牛多工作一至两小时。

在农产品贸易需求产生后,马的优势更加明显。它上套犁地、下套拉车无所不能,而牛虽能拉车,但低速牵引力虽强于马,却不适应公路高速行驶,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内卷时代”,马全面胜出。

不同地形适应性

牛在低洼泥地阻力大的环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像英国中部多泥地地区,古代大量使用牛耕作;而约克郡、诺福克等石子与石灰成分地面则更适合耕作马。

马未能完全取代牛的原因

维护成本

马的维护成本高昂。它干重体力活需要吃燕麦等精饲料,日常伙食成本高;马蹄十分金贵,需要定期修脚钉掌,若蹄子坏了,马的 performance 就会丧失,成为负担。而牛只需要粗粮淡水,对饲养环境要求低,低维护且可靠。

残值

中世纪买一匹马和一头牛的价钱差不多,但在它们职业生涯末尾,马的残值远不如牛。1348至1349年间资料显示,英国农村平均一头干废了的公牛还能卖9s4d,而一匹干废的耕马只值2s6d,价钱差四五倍。牛干废了还能杀来吃肉,马干废了只能充香肠。

工作极限

老约翰认为,牛马每年极限工作天数最多在240 - 264天,超过这个天数就会累垮。这让我联想到当下一些工作模式,如“996”,按照老杰克的测算,一年极限操作313天,实在让人深思。

读完这篇论文,我仿佛看到了古代英国牛马在田间劳作的场景,也让我对当下的一些现象有了新的思考。虽然时代不同,但关于工作效率、成本和可持续性的问题,始终值得我们关注。而我那回到山上用牛或马犁地的想法,似乎也有了更多的考量。

作者:天顺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天顺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