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股突然变天:抛售潮席卷华尔街,英伟达成最后希望?

日期:2025-11-19 15:45:48 / 人气:5



过去一周,人工智能(AI)热门股遭遇了一场抛售潮,这被华尔街视为“DeepSeek冲击”以来最大的动能回撤。高盛交易台信息显示,电力瓶颈、对AI投资的怀疑、软银抛售英伟达以及美联储12月降息概率下降等因素,共同导致了AI股在上周四(11月13日)的大幅抛售。

抛售潮来袭:多因素引发市场动荡

抛售导火索

此次抛售并非由DeepSeek直接引发,但烈度引发担忧。高盛的高贝塔动量配对(GSPRHIMO)下跌了6.5%,经历了今年“第二糟糕”的一天,也是自DeepSeek冲击以来最糟糕的一天。全球投资者心中充满了疑问:若美联储按兵不动,股市会如何反应?AI主题交易是否还有上涨空间?新出现的信贷风险因素有多可怕?美国散户投资者在招聘冻结的情况下是否过度冒险?比特币跌势会蔓延至股市吗?

受冲击的股票特点

任何被认为存在商业模式瑕疵或估值过高的股票都承受着巨大抛压。以CoreWeave、甲骨文、Nebius等为例,这些公司是近一年来备受追捧的“黑马”,股价涨幅很多都超过100%,但在此次抛售中跌幅明显。
 • CoreWeave:近一个月暴跌近45%,尽管一年以来仍有近99%的涨幅。它是英伟达投资并支持的云服务初创公司,专注于AI/大模型训练等高算力需求,但商业模式极度依赖英伟达供应链,本季度因供应紧张下调营收指引。其资本开支暴涨,用于数据中心、电力扩建、机柜租赁等,且估值高企,私募市场估值一度达160 - 190亿美元区间,但尚未盈利,营收确认不稳定,也没有巨头那样的护城河。

 • 甲骨文:股价从9月至今大幅波动。9月因与OpenAI签下近3000亿美元超大订单,股价双位数窜升,逼近330美元,但近期几乎抹去前期涨幅,回到220美元区间。其在云服务市场份额低,近期虽“剩余履约义务(RPO)”大幅上升,但已从传统稳定现金流的软件公司转型为类似CoreWeave的新型云公司(Neo Cloud),需要大量投入基础设施和资本开支,2025财年资本开支是21.2亿美元,预计2026财年将达到350亿美元,这导致市场对其信用风险进行重新定价。

 • Nebius:近一个月暴跌超30%,一年来涨幅仍超300%。作为新兴算力/AI基础设施公司,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客户集中,单一客户变动就会影响业绩,毛利率低但资本开支大幅扩容,收入增长跟不上投入速度,亏损扩大,且极高的估值基于“未来可能”的故事,真实盈利模式尚未跑通,与亚马逊、微软、谷歌等巨头相比竞争力不足。

宏观因素影响

美联储官员质疑12月降息,未来一周又是重磅事件云集,包括英伟达财报、零售巨头系列财报、美联储官员密集讲话、FOMC会议纪要以及近年来最离奇的非农就业报告。此外,电力短缺问题也引发担忧,美国虽在数据中心容量上领先,但到2030年电力瓶颈可能减缓其发展,而中国拥有主要的电力备用容量并计划增加多种电力供应。

AI资本开支的回报难题

庞大的资本开支

AI的商业逻辑能否跑通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摩根大通测算,相关建设及配套供电设施的总成本可能超5万亿美元,部分咨询机构甚至预测全球AI相关资本支出将达7万亿美元。

收入预期与增长目标

投资者希望看到未来回报的可见度,即AI企业为个人和企业创造的业务价值,而非单纯的AI硬件销售。摩根大通认为,到2030年实现6500亿美元的AI收入预期至关重要,这关乎市场目前估值最核心的关键。AI业务价值收入主要由核心基础模型收入、云平台收入、SaaS与服务收入三部分构成,2025年这三部分收入加起来为1000亿美元。若要到2030年实现6500亿美元,AI业务价值收入市场需要实现的年复合增长率约为40%。

泡沫担忧与现实对比

当前的“大兴AI基建”令人想起互联网泡沫前夕,但美国科技行业目前尚未陷入当年的泡沫。就力供需格局而言,当前算力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CSP财报显示产能增加收入可进一步提升;美国每年落地的数据中心算力约8 - 12GW,未来几年可能增至10 - 15GW,但仍无法满足科技企业需求,预计到2030年美国数据中心算力缺口达50 - 100GW,全球多数经济体均将面临类似缺口;上一代英伟达Hopper芯片租赁价格稳定,未因Blackwell芯片推出而大幅下跌,说明老旧芯片仍有实际需求。

英伟达财报:短期市场的关键

财报预期

长期问题尚不明朗,但短期美股能否力挽狂澜取决于英伟达11月19日盘后公布的三季度财报。多家分析师预计英伟达业绩仍会“超预期”,三季度总收入将达到约540 - 570亿美元,超过市场共识(约530 - 550亿美元)。10月以来,多家投行再度调升了英伟达目标价,较为保守的华尔街投行给出210美元的目标价,更为乐观的投行如美国银行在GTC大会后将目标价提到了250美元。

核心优势

当前市场对专用集成电路(ASIC)、超威半导体(AMD)等竞争对手的讨论升温,但英伟达的核心优势并非单一产品领先,而是“硬件性能 + 软件生态”的协同壁垒。高盛认为,英伟达的CUDA - X生态已覆盖360 + 行业库,支持从芯片设计、模型训练到应用部署的全流程优化,客户迁移成本极高,采用非CUDA生态的企业需额外投入20% - 30%的研发成本以实现同等AI效果,这一“生态锁定效应”是ASIC、AMD短期内难以突破的核心障碍。

需求端情况

市场担忧“AI需求见顶”,但从英伟达核心客户的资本支出规划来看,需求增长的持续性仍被低估。超大规模云计算厂商(如亚马逊AWS、微软Azure等)2026年AI相关资本支出预计同比增长40% - 50%,其中80%以上的GPU采购仍倾向英伟达(主要用于训练场景);新兴云厂商(Neo - Clouds)与AI实验室(如CoreWeave、Lambda等)的AI工厂建设加速,2026年计划新增GPU部署量同比增长120%,且以Blackwell NVL72等高端型号为主;企业级市场(如金融、医疗等行业)的AI应用落地提速,2025年Q3企业客户对英伟达RTX Pro系列的采购量环比增长55%,成为新的需求增长点。

市场观点

“华尔街神算子”汤姆·李认为,当前市场对泡沫的讨论较多,反而说明仍处于理性阶段,英伟达的估值不会比Costco还要低。他觉得目前AI已在企业中展现实际价值,随着应用深化,其对经济的实际回报将逐步显现,与20世纪90年代光纤技术缺乏明确应用场景的情况不同,因此“下跌即为买入机会”。过去五年美股经历三次熊市,频率远超历史平均水平,但只要经济基本面未破裂,熊市带来的20%左右回调将是买入机会,如2025年2 - 4月美股大幅下跌后很快反弹,印证了这一逻辑。

AI股抛售潮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担忧,AI资本开支的回报问题成为投资者心中的疑虑,而英伟达财报将成为短期市场走势的关键因素。英伟达凭借其核心优势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未来AI行业的发展仍充满不确定性。

作者:天顺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天顺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