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8 日,知名连锁餐饮品牌云海肴董事长、联合创始人赵晗因突发心梗经抢救无效离世,年仅 40 岁。这个将云南菜带向全国 29 座城市、打造出超 200 家门店的 85 后创业者,猝然止步于事业成熟期,留下尚未完成的行业理想,也将一个扎心的现实摆到公众面前:在高强度的创业赛道上,“健康” 正成为许多企业家最容易失守的防线。
赵晗的创业故事,藏着一代年轻创业者的热血与坚韧。1985 年出生于云南昆明的他,19 岁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在校期间便因拉赞助与餐饮行业结缘。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北京餐饮市场中云南菜的空白,便萌生了开一家云南餐厅的想法 —— 为了这个目标,他伪装成求职者卧底餐厅学习经验,调研两年后说服父母拿出买房的 30 多万元启动资金,在 2009 年与三位伙伴共同创办了云海肴。
创业初期的艰难远超想象:后海首店因装修延误错过 “十一黄金周”,日均亏损五六千元;经费不足导致装修风格被迫改弦更张,电表容量不足还要临时扩容。但赵晗并未退缩,次年便果断借钱在中关村欧美汇开出第二家店,精准踩中商业地产爆发的风口,一举实现盈利。此后,他将 “购物中心店” 定为核心战略,带领云海肴成长为年营收超 10 亿元、云南菜正餐全国第一的领军品牌,业务遍布 3 个国家、29 座城市。
“把它当成一份事业来做”,这是赵晗对云海肴成功的总结。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仍在践行这份承诺 —— 而如今,这份未竟的事业,成了他留给世界最珍贵的遗产。
赵晗的猝然离世并非孤例。近年来,企业家群体因心脑血管疾病突发离世的消息屡见不鲜,且呈现出年轻化趋势:
-
2023 年 6 月,41 岁的私募机构总经理卢洋因突发心梗去世;
-
2024 年 2 月,50 岁的山东华瑞集团创始人杜华因心梗猝然离世;
-
2025 年 4 月,57 岁的双汇前总裁游牧同样因心梗告别世界;
-
此前,中植企业集团创始人解直锟、杉杉品牌创始人郑永刚等知名企业家,均因心脏疾病突发离世,年龄多集中在 40-65 岁的事业黄金期。
医学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约 100 万人,每 18-20 秒就有心梗事件发生,死亡率超 30%。而企业家群体更是心梗的高危人群 —— 赵晗生前的状态,正是这一群体的典型缩影:从创业初期的 “借钱试错” 到规模化扩张后的 “全国布局”,40 岁的他始终处于高压运转中,长期被市场竞争、资金调度、团队管理等事务裹挟,身心常年处于紧绷状态。
诱发心梗的六大核心因素,几乎精准契合企业家的生活常态:
-
高强度工作:创业 16 年间,从单店亏损到百店连锁,赵晗的 “快速试错、快速扩张” 策略背后,是无数个熬夜决策的夜晚,长期过劳加重心脏负担;
-
饮食不规律:餐饮创业者常因应酬、加班错过正餐,或因宴请摄入高热量食物,导致血脂波动、血液黏稠度增加;
-
情绪剧烈波动:从疫情期间的营收承压到行业复苏后的竞争加剧,资金链紧张、业绩波动等问题持续带来焦虑与紧张;
-
作息紊乱:创业期 “连轴转” 成为习惯,睡眠不足、昼夜颠倒逐渐透支心血管健康;
-
压力无处释放:作为企业核心决策者,“所有问题最终都要自己扛”,长期精神内耗难以疏解;
-
忽视健康预警:忙于事业的企业家往往将 “体检”“休息” 无限延后,错失心梗前期的信号提示。
赵晗的离世,撕开了企业家群体普遍面临的 “健康悖论”:他们擅长制定企业战略、管控经营风险,却往往对自己的身体 “疏于管理”;他们能带领企业穿越市场周期,却躲不过长期过劳引发的健康危机。
这种悖论的背后,是三重难以挣脱的困境:
创业之路从无 “舒适区”。对赵晗而言,从后海单店到全国连锁,竞争从未停止 —— 既要应对同类餐饮品牌的挤压,也要适应购物中心的流量变化,还要管控供应链的成本波动。正如许多企业家所言:“一旦选择创业,就像上了发条的钟,即使想停,市场也不会给你机会。” 这种 “停不下来” 的焦虑,让他们不自觉地牺牲睡眠、饮食与休息,将 “拼命” 视为创业的 “标配”。
在公众认知中,企业家往往与 “坚韧”“强大”“无所不能” 等标签绑定,这种社会期待逐渐内化为自我要求。赵晗在创业初期即便日均亏损五六千元,仍在家人鼓励下 “一条道走到黑”;成长为行业标杆后,更要对员工、股东、合作伙伴负责,这种 “责任绑架” 让他们不敢示弱、不愿休息,甚至将 “生病” 视为 “脆弱” 的表现。
“事业优先于生活”,是许多创业者的默认逻辑。赵晗将 16 年青春全部投入云海肴,从选址、定价到菜品研发亲力亲为,却忽略了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正如业内人士所言:“企业家们总在规划企业的十年战略,却很少为自己的健康做一份年度计划。” 这种重心失衡,最终让 “健康” 成了最昂贵的沉没成本。
“只有活着,才有无限的可能。” 赵晗的猝然离世,给所有创业者与企业家敲响了警钟。事业的成功或许需要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但真正的人生赢家,拼到最后一定是身心的健康。
对高压运转的企业家群体而言,这份健康警示需要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
打破 “过劳即敬业” 的误区:将 “劳逸结合” 纳入企业管理文化,允许自己与员工 “适度停摆”—— 正如德鲁克所言,“自我更新是战略规划的重要部分”,健康的身心才是创新与决策的基础;
-
建立 “健康优先” 的机制:定期体检、强制休息、情绪疏导不应是 “可选项”,而应像企业的财务审计一样形成制度,比如设置 “健康年假”“心理辅导福利”,从机制上守护员工与自身的健康;
-
重构 “成功” 的定义:成功不应只有 “营收增长”“门店扩张” 等商业指标,更应包含 “情绪稳定”“家庭和睦”“身心康健” 等生命维度。正如云海肴未竟的理想需要健康的团队延续,所有创业蓝图的实现,都离不开 “活着” 这个前提。
40 岁的赵晗带着遗憾离去,但他留下的不仅是一个餐饮品牌,更是一声振聋发聩的提醒:在创业这条没有终点的赛道上,照顾好自己,才是对事业、对家人、对生命最好的负责。逝者已矣,生者当戒 —— 愿每一位奔跑的创业者,都能守住健康的底线,等到理想实现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