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半导体“失控”何以撕裂全球汽车产业链

日期:2025-10-24 15:06:39 / 人气:4


国庆假期期间,一场来自荷兰的资本与司法突袭,将安世半导体——这家对中国乃至全球汽车芯片供应链举足轻重的IDM(整合器件制造)企业,推入一系列震荡之中。从中方CEO被停职、中国区员工被停薪及系统权限中断,到海外客户无法接收中国工厂产品,这场突袭不仅撕裂了安世半导体本身,更迅速波及全球汽车产业链,引发一场关乎供应链安全与地缘政治博弈的连锁反应。
一、荷兰“法律闪电战”:安世半导体的七天变局
风暴始于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依据1952年《物资供应法》下达部长令,冻结安世半导体全球30个主体的资产、知识产权、业务及人员调整,有效期一年。次日,公司三位外籍高管联手向荷兰企业法庭提交紧急请求,指控“公司治理”问题。令人意外的是,法院未经庭审便迅速暂停中国籍CEO、闻泰科技创始人张学政的职务,并将闻泰所持安世股权强制托管于第三方。
更剧烈的转折发生在10月7日。法院裁决不仅维持对张学政的停职,更指派一名外籍人士担任安世半导体控股及安世半导体的非执行董事,并授予其决定性投票权。从高管提请到关键裁决落地,全程仅用七天,节奏之快超出常规司法程序,被业内视为一场“法律闪电战”。
面对突袭,闻泰科技迅速回应:一方面积极与供应商、客户沟通以维系运营稳定,另一方面联合国际律师事务所推进法律救济,并对接政府部门争取支持。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出口管制通知,禁止安世半导体中国公司及其分包商出口境内生产的特定成品组件;10月14日,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声反对“滥用‘国家安全’概念实施选择性歧视限制”,中方反击态势逐渐清晰。
二、产业链“多米诺骨牌”:从工厂停摆到全球车企预警
尽管安世半导体生产的并非最先进的处理器芯片,但其产品却是汽车不可或缺的基础元器件——二极管、晶体管、功率MOSFET等几乎应用于所有现代车辆的控制系统,汽车行业客户占比超60%。这种“基础但关键”的定位,使其“失控”直接引发全球汽车产业链震动。
10月16日,欧美汽车行业组织相继发出预警: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确认多家车企收到安世无法保证交付的通知;美国汽车创新联盟呼吁各方尽快化解危机。实地探访显示,安世东莞工厂自国庆后实施出货限制,并计划推行“上四休三”生产安排;部分贸易商反馈,安世相关产品已出现供应紧张和价格上调迹象。“汽车产业迭代周期极快,安世一旦停摆,影响将是全局性的。”一位半导体行业人士直言。
为应对危机,闻泰科技表示正“加紧拉通国内供应链,确保国内客户供应”,试图通过本土化自救缓冲全球冲击,但短期内全球产业链的缺口仍难以填补。
三、从商业收购到地缘角力:安世的命运转折
安世半导体的命运转折,与其“中资背景”密不可分。其前身为荷兰飞利浦半导体标准产品部门,2006年分拆为恩智浦,2017年因恩智浦收购飞思卡尔再次剥离,最终在2019-2020年间被闻泰科技以超330亿元人民币全资收购。
收购后,张学政带领安世实现业绩逆袭:营收增长60%,利润数倍增长,至2024年10月还清所有债务。作为全球化企业,安世制造网络横跨欧亚——晶圆厂位于德国汉堡、英国曼彻斯特,封装测试基地设在中国、菲律宾、马来西亚,近五年为荷兰贡献1.3亿欧元税收。然而,让安世走向顺风周期的中资背景,在地缘政治升温中逐渐成为“靶心”。
事实上,安世的中资身份早受关注:2022年收购荷兰初创公司Nowi引发争议,荷兰经济部追溯审查后虽批准但要求建立“一票否决权监事会”(中方未认可);2024年12月闻泰科技被列入美“实体清单”,2025年9月美国商务部发布“穿透性规则”,对中资持股超50%子公司追加制裁,安世首当其冲。荷兰此次行动,被外界视为在美国压力下的“跟风之举”。
四、博弈升级:中荷交锋与产业链未来
面对荷兰的“不公待遇”,闻泰科技启动多维反击:在荷兰提起行政复议与诉讼,同时依据《中国—荷兰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提请国际仲裁。安世中国也在致员工信中强调“运营及薪资福利正常,董事会全力保障运转”,内部凝聚起团结应对的氛围。
局势近期出现微妙变化:荷兰方面释放“寻求中方会面”信号,10月21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应约与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通话,围绕安世问题交换意见。这场博弈不仅牵动中荷经贸关系,更让全球汽车芯片供应链的“全球化”与“本土化”之争愈发激烈。
张学政曾表示:“半导体行业是高度全球化的产业,任何反全球化的趋势都无法改变这一事实。”安世事件的走向,将成为检验全球产业链韧性的关键案例——是地缘政治凌驾于产业规律之上,还是各方回归理性维护供应链稳定,答案仍待时间揭晓,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失控”危机已为全球汽车与半导体行业敲响了供应链安全的警钟。

作者:天顺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天顺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