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玩命穷游的游客薅秃了多少城市?

日期:2025-05-08 17:10:19 / 人气:7


一、引言
五一假期结束,期间发生的各种旅游现象引发关注。有游客为了节省开支想出各种“奇招”,不仅让自身行为成为热点话题,也给目的地城市带来诸多影响。本文将围绕这些现象展开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带来的问题以及应对之策。

二、“穷游”现象面面观
(一)香港“麦难民”
五一期间,约50个内地游客在香港旺角北京道麦当劳过夜,他们或趴桌睡觉,或脱鞋晾脚,行李箱随意摆放,场面混乱。港媒将这群人称为“麦难民”。一位福建黄同学表示和两位朋友来港游玩没订酒店,玩一天后在旺角麦当劳躺平过夜,理由是第二天回深圳,酒店贵,睡这方便。这种“压根没打算订酒店”的操作让香港人难以理解。

(二)重庆荣昌政府食堂开放
“五一”当天,重庆荣昌平时只服务800人的机关食堂涌入7000人,第二天突破1.2万人。招牌套餐“两荤两素18元”刚上架就被抢空,排队长龙从食堂门口排到广场外。当地政府此举是为缓解游客用餐问题,江苏、湖北、陕西、甘肃等地纷纷效仿,开放政府食堂并免费开放单位停车场,政府食堂成了新的旅游打卡地。

(三)游客住进文旅局长家
湖北宣恩有4位游客没订到酒店,求助当地文旅局后,局长王菊芳腾出自家空房让他们免费入住,其他干部职工也响应,最终30多位游客分别被安排进干部家和居民家。这一事件引发关注,有人认为这是地方相关部门为流量主动配合游客造势。

三、“穷游”背后的原因剖析
(一)消费观念转变
这届游客并非真的没钱,而是“不想把钱花在不值钱的东西上”。在他们眼里,酒店住宿费是最“无效消费”,更愿意将钱花在其他方面。他们擅长用“单位预算换最大效用”,衡量不同消费的价值。而且穷游对他们来说不仅是省钱,还带有“社交炫耀”意味,在社交平台上,“低成本高曝光”的旅行方式成为可晒、可炫的内容。

(二)信息不对称与流量套利
游客通过“睡快餐店”“住局长家”等行为在社交平台上获得关注,这些行为成为另类“文化资本”。他们利用信息不对称,以看似“省钱”的方式获取流量,形成一种“注意力掠夺战”。

四、“穷游”带来的问题
(一)对城市公共资源的过度消耗
政府食堂原本服务本地居民,开放给游客后,接待能力面临巨大挑战,难以长期承受大量游客涌入。文旅局长个人收留游客的行为也不具有可持续性,不能每年都为游客提供免费住宿。香港快餐店若长期允许游客打地铺,也会影响正常经营秩序。

(二)对城市形象和旅游品质的影响
这种“穷游”行为如果成为常态,可能会让城市形象受损。游客只关注低成本高曝光,而忽视了旅游的本质体验,对城市的文化和特色了解不够深入。同时,也会影响其他游客的旅游体验,降低旅游品质。

(三)公共秩序的模糊
游客的行为使得公共资源的边界变得模糊,原本为特定人群服务的资源被大量占用,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五、应对之策
(一)旅游从业者:主动引导与设规则
正向引导:旅游从业者不应把“低价蹭吃蹭住”当成宣传亮点,而应从“反向被薅”走向“正向引导”。明确设规则,引导游客进行更有意义的旅行,如组织主题露营、青年夜宿、打卡游线等活动,让游客在有限预算内玩出体验感、文化感和互动感。
提升服务品质:注重提升旅游服务的品质,打造正经旅游品牌,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减少游客因追求低成本而采取极端行为的可能性。
(二)平台和地方政府:联合设“底线机制”
明确边界:平台和地方政府要联合设立“底线机制”,明确公共资源的使用范围和规则。欢迎游客前来旅游,但禁止将“公共资源”当作“私人福利”。
加强监管: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规范游客行为,确保旅游活动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进行。同时,要保障本地居民的正常生活不受影响。
(三)游客自身:树立正确消费观
游客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认识到旅游不仅仅是省钱,更是一种体验和学习的过程。在追求性价比的同时,也要尊重公共资源和社会秩序,避免过度“薅羊毛”的行为。

六、结论
今年五一期间部分游客的“穷游”行为引发诸多关注,其背后反映出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流量套利问题。这种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年轻人的消费特点,但也给目的地城市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旅游从业者、平台和地方政府以及游客自身都应采取相应措施,引导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实现可持续旅游的目标。

作者:天顺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天顺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