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充电速度竞争:现状、挑战与未来趋势

日期:2025-11-14 16:28:41 / 人气:6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车与充电桩保有量呈现出“比翼齐飞”的态势,车桩比逐年下降,但充电难题是否真的得到缓解,还需深入分析。

车桩比下降背后的充电难题

从数据来看,2020 - 2025年6月末,中国新能源车保有量从492万台增至3689万台,充电桩保有量从168万台增至约1604万台,存量车桩比从3.1:1降至2.3:1。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充电难题日益缓解。因为在1604万台充电桩中,有1194万台是“私桩”,无桩车主只能依靠公桩补能。私桩增量多年来一直大于公桩,2024年新能源车销量为1286.6万台,私桩增加373万台、公桩增加85.3万台;2025年H1,新能源车销量693.7万台,私人桩增加244万台,公桩只增加51.7万台。

研究充电难问题时,应剔除私桩及配建了私桩的新能源车。关注三个变量:一是购车时配建私人充电桩的车主比例,2021年为17%,2025年H1增至35%;二是新增公桩与新增无桩车的比例,2025年H1售出694万新车,其中244辆配建了充电桩,“无桩车”增加了450万台,公桩增加52万台,仅为无桩车增量的11.5%;三是存量车与公桩之比,2021年是6.5:1,2025年6月末提高到9:1。新建公桩速度跟不上卖车速度,无桩车主的充电难题并未得到缓解,投入产出比难以吸引资金大规模进入。

充电桩运营平台现状与挑战

以特来电为例,截至2025年6月末,其运营公共充电终端79.2万台,市场份额约24%,排名全国第一,2025年H1充电量超过85亿度,市场份额约23%,排名全国第一。但单桩收入(服务费)呈下降趋势,2023 - 2025年H1,每台充电桩每日充电量有所上升,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直流快充终端增多。然而,规模扩张过程中与合作伙伴分肥,导致单桩收入下降,2025年H1平均每台每日服务一辆车,到手服务费13.6元、毛利润4.1元。这表明存量车公桩比上升是有道理的,且即便比例达到9:1,投入产出比仍难以吸引资金。

快速补能:新能源车竞争的胜负手

充电桩运营平台商业模式巨变

燃油车补能效率高,全国范围内每把加油枪每天服务30台车、北京地区可达50台车。而新能源车补能情况不佳,截至2025年6月末,存量车公桩比9:1,每辆新能源车平均5天充电一次,每桩每天服务不到2台车;《特来电2025年中报》显示,运营近80万公桩,平均每桩每天服务1台车;北京地区无私桩新能源车每桩每日服务2台车。如果充电像加油那样快,每个充电终端每天服务30 - 50台车,运营方经济效益将大为改观。

主要问题:充电慢

用户里程焦虑的根源是充电费时费力,包括排队等待。不同功率充电桩充电时间差异大,目前全国1800万台充电桩平均充电功率仅为44kW,充60度电仍需1小时。过往十年实践表明,光靠多建充电桩不能解决问题,充电功率低、速度慢影响车主体验和充电桩平台运营方效益。“油电同速”是一场补能革命,若充电和加油一样快,新能源车保有量再翻几倍,现有的9万个公用充电桩也足够。

双向奔赴:政府与车企共同努力

政府大力推进,截至2025年9月末,中国充电桩总数达1806万个,其中公共桩447.6万个,平均充电功率44.4kW。2025年10月中旬,六部委联合印发《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提出2027年建成2800万个充电桩,关键是提高补能速度。车企产品也要跟上,“即充即走”不仅靠大功率充电设施普及,厂家要提高电气架构电压和电池充电倍率,与充电设施“双向奔赴”。16款代表车型分为五个层次,比亚迪发布的兆瓦闪充技术已应用于部分车型,未来旗下所有纯电动车型将陆续搭载,且具有“双枪充电”功能可实现更高充电功率。

补能便利性:新能源车竞争的关键

新能源车下半场是智能化,但智驾水平差异逐渐缩小,未来可能成为标配,主流玩家间差距难以识别。而补能便利性易识别,同价位新能源车,充电5分钟“拔枪”与“要等二三十分钟”差距明显。快速补能(油电同速)是解决里程焦虑的终极方案,2027年末建成的10万个超级快充桩,补能效率不输加油枪。现在大多数厂家还在上大电池,这只是一种缓解里程焦虑但无法根本解决问题的方法。两年后,竞争形势将大不相同,新能源车竞争将更看重充电功率而非电池大小。

新能源车充电速度的竞争已成为行业焦点,解决充电难题需要政府、车企和充电桩运营平台等各方共同努力,提升补能速度和效率,以满足用户需求,推动新能源车行业的持续发展。

作者:天顺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天顺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