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家里家外》总制片人:首部国民话题短剧是如何炼成的?
日期:2025-04-02 17:32:32 / 人气:35
近年来,短剧市场爆发式增长,但大多数作品仍停留在“爽剧”套路或低成本猎奇阶段。而近期上线的《家里家外》,凭借真实社会议题、电影级制作、国民级话题度,成为首部破圈的家庭伦理短剧,甚至引发主流媒体讨论。
这部每集仅10分钟、共30集的短剧,如何做到既保持短剧的“快节奏”,又能承载深刻的社会议题?它的成功是否意味着短剧行业即将迎来内容升级?我们专访了《家里家外》总制片人林夏,揭秘这部“国民话题短剧”的诞生过程。
一、立项:为什么选择“家庭伦理”这个赛道?
Q:短剧市场目前以甜宠、逆袭、战神为主,《家里家外》为何选择“家庭伦理”这个看似不够“爽”的题材?
林夏:
我们团队在策划时发现,短剧的用户不仅是下沉市场,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和中年人也在看。但市场上缺乏真正能引发共鸣的“现实向”内容。家庭伦理是个永恒的话题,比如“婆媳矛盾”“子女教育”“中年危机”,这些议题天然具备讨论度。
我们不想做“狗血撕逼”,而是希望用短剧的节奏,讲出中国家庭的真实困境。比如第一季的剧情:
“婆婆把彩礼钱借给亲戚,儿媳该不该闹?”
“女儿考上重点高中,但家里没钱交学费,父母该不该卖房?”
这些故事都来自真实社会新闻,观众会觉得“这就是我家的事”。
二、制作:如何让短剧拥有“电影级质感”?
Q:短剧通常被认为是“低成本快消品”,但《家里家外》的画面、表演甚至配乐都很精致,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林夏:
我们一开始就决定,不做“土味短剧”,而是对标精品网剧。具体做了几点突破:

剧本工业化:
每集10分钟,但剧情密度极高,几乎没有废戏。
采用“三幕剧”结构,3分钟冲突、5分钟转折、2分钟留悬念。
演员不将就:
没有用网红,而是找了话剧演员和资深配角,比如演婆婆的张芝华老师(曾参演《安家》)。
要求演员即兴发挥,台词更生活化。
电影级摄影:
用了ARRI摄影机,调色参考了《小欢喜》《都挺好》的视觉风格。
家庭戏的光影特别讲究,比如“晚饭争吵”那场戏,用顶光制造压抑感。
**成本?**单集制作费是普通短剧的3倍,但我们相信“内容溢价”——好作品能靠口碑回本。
作者:天顺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OpenAI开源新大模型与深度研究...04-27
- 华熙生物一季度营收稳健,战略聚...04-27
- 晚报摘要:科技、金融与全球经济...04-27
- 李彦宏:百度DeepSeek竞争对...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