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挖墙角”:是挑战更是机遇

日期:2025-05-27 16:29:38 / 人气:59


在汽车行业风起云涌的当下,“挖墙角”现象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焦点话题。近日,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在一场直播中半调侃半控诉地谈及车圈挖人现象,再次将这一敏感话题推到了公众视野。这一现象究竟是企业发展的阻碍,还是行业进步的助力?让我们深入剖析其中的利弊。

车企之“苦”:人才流失的成本与风险
车企的核心竞争力深深植根于人才的长期沉淀与体系化协作。汽车行业作为一个涉及多个产业链条、体系庞大的领域,需要员工长时间的深入与沉淀。正如吉利控股高级副总裁杨学良所说,汽车行业需要从业者发扬工匠精神,在岗位上不断精进,多年如一日地专注才能达到精通程度,创造价值。

然而,人才的流失让企业的前期投入瞬间化为沉没成本。培养一位造车专业人才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时间、资金、平台、人脉等多项资源的协同跟进。以小米汽车为例,其研发的两位关键人物胡峥楠和于立国,都曾在其他车企任职。胡峥楠曾任吉利研发院院长,于立国曾任北汽极狐事业部总裁。他们加入小米后,将之前积累的经验、背景与资源带到了新东家,成为了小米汽车的可贵财富。更为严重的是,人才的流失还可能伴随企业核心技术的泄露。吉利诉威马侵犯电动汽车底盘技术商业秘密案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吉利子公司近40名高级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集体跳槽到威马,并利用在吉利接触的技术秘密为威马申请专利,这不仅让吉利疲于维权,还重创了企业自主研发的积极性。

行业之“甜”:人才流动推动整体发展
尽管车企在人才流失方面承受着痛苦,但从行业的高度来看,人才在企业之间的流动对中国汽车的整体发展有着极为积极的作用。中国汽车的崛起与人才流动密不可分。在日系、德系、美系遥遥领先的时代,合资的经营模式让中国汽车吸纳了众多优秀的国外人才,推动了中国汽车的起步。而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阶段,人才流动更是加速了汽车底层技术的普及推广,推动了行业的整体向前。

以万钢为例,他在德国研学深造并在奥迪工作了11年,积累了丰富的专业能力和对前沿技术的敏感度,归国后领导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在新势力品牌萌芽初期,大量传统汽车人加入造车新势力,传统车厂的造车经验让新势力品牌少走了很多弯路,加速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脚步。此外,传统车企高管跳槽新势力,不仅能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也有助于成为复合型人才,发挥更大作用。周治平在东风、长安、一汽的多重任职经历,让他在东风、长安重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留住与吸纳人才:企业的关键举措
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企业要想留住人才、吸纳人才,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薪酬待遇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长城汽车构建顶级人才生态,向1.2万员工实施股权激励,覆盖一半核心员工,累计股票期权价值超300亿元,极大地增强了员工的忠实度、归属感和价值感。相反,高合汽车因召回员工工资打八折的传闻,引发了员工的不满。

除了薪酬待遇,企业还应注重员工的培养和保护。在汽车产业高速爬坡、内卷激烈的背景下,禁止加班的倡议难以落实,员工的生存环境较为恶劣。企业应在绞尽脑汁留住人才的同时,更加关注员工的培养,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成长机会。

行业助力:强化人才支撑
人才流动不仅需要企业的努力,更需要行业的助力与培养。正如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所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人才,而是培养和保有人才的能力。”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到2025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人才总量预计达到120万人,但人才缺口预计达103万人。极大的人才缺口让高端人才成为香饽饽,行业应加强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车企“挖墙角”现象既有企业之“苦”,也有行业之“甜”。企业应积极应对人才流失的挑战,采取有效措施留住和吸纳人才;行业也应发挥积极作用,强化人才支撑,共同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只有合理利用人才流动的力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天顺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天顺娱乐 版权所有